.jpg)
.jpg)
1. 品牌与型号查询:很多手机品牌都会在官方网站详细列出自己产品的快充支持情况。比如,小米系列通常会在产品名称中直接标注如小米22.5W、Redmi Note 11 5G 22.5W等。
2. 包装盒或用户手册:检查手机包装或说明书,上面通常会注明该手机是否支持快充以及充电速度的具体数值。
3. 充电器型号:官方快充充电器也通常会有显著的标志,例如包装盒上会显示“USBC 12V 2A”或者“USB PD 3.0 22.5W”等,表明具体的快充能力。
4. 充电测试:用户可以用购买的手机原厂充电器进行充电测试。若充电速度较慢,但也有可感知的速度提升,可能支持较基础的快充。
5. 软件中查看:一些手机厂商提供的应用程序(如设置、电池健康等)内会有详细的充电信息,可以查看充电模式和充电功率。
如果他还是不确定自己的手机是否支持22.5W快充,可以查询该手机型号的具体配置信息,或是直接联系产品已售客服进行询问。
.jpg)
.jpg)
然而,当开具这一美好承诺的各家厂商忽视了电池损耗的真相时,危机与诱惑也并存。泛滥的高性价比手机背后,低廉的制造成本常常损害着手机的耐用性。随机的热量管理,或许能加快电流,但抵制不住长时间快充的热胀冷缩,电力损耗的风险随之增加,让焦急等待的充电变得更加复杂。
此技术以求速度致胜,又以牺牲耐用性为代价,让人忍不住吐槽:“真该也让电力损耗也革个命!”在此,我们共同呼吁产品创新应当兼顾性能和耐用性,让我们这些夜不能寐的灵魂,至少在充电的夜晚,不再因为外部因素而辗转反侧。